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《老广的味道》第十季收官:十年功不唐捐岁月滋养的味道历久弥新
《老广的味道》第十季收官:十年功不唐捐岁月滋养的味道历久弥新
时间:2025-02-23 来源:新闻资讯

  《老广的味道》第十季,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七,每晚在广东卫视和爱奇艺、优酷、qq视频、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。每逢春节阖家欢聚之时,《老广的味道》都如约而至,不仅是一场老少咸宜的味蕾盛宴,更是老广人民生活的深刻反映,浓缩着劳动人民对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家国团圆的深情致敬。

  自2016年第一季播出以来,十年间,《老广的味道》深入岭南腹地,从闹市街区到山河湖海,用镜头记录老广美食的发展演变,细腻捕捉老广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质朴情感,一道道美食、一个个简单的生活故事,串联起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让岁月滋养的味道历久弥新。

  作为一项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,饮食,从最初的生物属性延展至文化属性。人类在与自然“斗智斗勇”的过程中,顺应自然条件、孕育生活习惯,创造了不同的美食,“人如其食”,正是美食勾连人与乡土的印证。

  今年《老广的味道》第十季,开篇就把各种“奇怪”“吓人”的食材摆上了桌,第一集《少见多怪》惊喜亮相。这不是节目第一次将镜头对准这些另类食材,早在第一季的第二集《偏》中,沙虫、禾虫、竹虫等就都曾出现在观众眼前。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昆虫类食材,与气候环境密不可分,填补了过去土地资源贫瘠和人口密集导致蛋白质供应不足的空缺。老广人民总是被认为“什么都敢吃”,却也浓缩着“什么都敢尝试”的闯荡与无畏,在适应环境的生存过程中,滋养出了一脉相承的勇敢。

  美食唤醒熟悉的味蕾,从来是游子思乡的重要寄托之一。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,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乡村成了遥远的文化符号或情感归宿,只有逢年过节、游子归家,才打破平日的寂静。近年来,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“怀旧风”,乡野题材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美食频频登上热门,引得众多网友回忆起儿时记忆中朴素的乡村生活,聊以慰藉在城市生活中因奔波而疲乏的心灵。

  第十季节目拍摄了广西巴马凤凰乡的小年夜杀猪宴,各家团聚之时,人们带上精心酿造的芭蕉果酒、养了八年的新鲜活鱼,围坐着等候第一时间端上一碗嫩滑的猪血汤,这种热闹或许并不精致,却牵连着人与故土剪不断的羁绊。还有第五季第二集《节庆》中的分龙节、开渔节、牛墟风情节等,第九季第一集《添丁发财》中的揭阳烧火龙、吴川年例、兴宁花灯、香港抢包山等,这些保留至今的民情风俗,延续着几代人的生活智慧,治愈着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。

  《老广的味道》每逢春节播出,自然也注重呈现传统中国美德与家庭人伦。在第十季节目第四集《千锅百味》中,短短8分钟的广西恭城油茶片段,就融入了一家三代人彼此照顾、相互滋养的“家”的隐喻。主人公贝荣保大爷出场,78岁的他还在田间地头劳作,为的是“不用年轻人挂心”“不用问后生要钱花”;二儿子贝维晓常年在外打工,偶尔回来帮忙父亲摘柿子,他一边手上不停忙活,一边又心疼地让父亲“别种太多”,不要累着;小孙女回来聚餐,跟着贝大爷学习打油茶,还说要爷爷明年带上自己去摘茶叶,“等你老了我就打给你吃”。

  对于“年”和“家”的关注,总让《老广的味道》得到“温馨”“治愈”的评价,这自然离不开摄制团队的勤劳,在阖家团聚的春节,一家老小观看老广美食盛宴、共享天伦之乐时,摄制组可能已经踏上了拍摄各地年节风俗,为下一季内容做准备的路途。

  除了关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美德,《老广的味道》十年长盛不衰的秘诀还有对社会的敏锐洞悉。第七季第二集《妙手厨心》中,会做、会品的女子,用美食创造自己的一番理想天地;第九季第四集《步步领鲜》中,怀有五个多月身孕的刘业芳,仍然每天赶海捡拾泥龟,频繁地弯腰、起身,只为给家庭分忧……这些选题在关注美食之外,更看见女性的价值。第十季第三集《碳水情缘》中,靠制作醒狮酥创下大世界基尼斯青年纪录的陈小东,却也经历过学历与职业的纠结,先是对父母的“先斩后奏”考上了职中,又继续升入本科,现在担任中专教师,培养更多学生在热爱的厨艺领域发光;第十季第四集《味连四海》中,从民航飞行员转行为熟食中心小贩的许文道,接过父亲的地道粿汁摊,在平凡的生活里实现自我价值……这些选题在给观众享受美食的同时,也稍稍缓解了学历贬值下日益紧张的价值焦虑。

  纪录片生命周期很长,犹如“细水长流”,因而更需经受时间的检验与各方的审视。翻到视频平台上的第一季界面,哪怕十年过去,也总能看到最新最近的弹幕或评论。《老广的味道》由广东卫视李伊平团队担纲制作,十余年来,这支团队并肩作战,形成了他们独有的一套拍摄与制作手法,也在不断磨合中培养了高度的价值认同和紧密的默契。

  “明写食物虚写人”是《老广的味道》区别于常规美食纪录片的一大特点,这就决定了团队重现场拍摄、轻摆拍加工的“粗糙”质感。在拍摄美食时,往往将重点放在制作的步骤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,最后成片中也大量使用现场声,解说词占比较低,给人以真实、接地气的观感,如家常菜般亲切、零距离。

  十年来,《老广的味道》也有一套质朴、细腻的文本模式。穿插在美食讲解中的知识点从不枯燥乏味,偶尔的逗趣又引人会心一笑,平淡的叙事中有着浓浓的人情味,不说教也不灌输,却有直击人心的温暖。广东卫视副总监王世军担任节目总撰稿,每年新一季节目主题确定后,他和摄制组就开始了“兵分两路”的创作接力。为了写好节目文稿,要预先收集好相关主题下的一系列素材,还要查找资料增加知识储备,如在东南亚相关的选题中,就要了解当地移民史、人文风俗等,一切准备就绪,待摄制组发回素材,再据此确定每一集的情绪基调,由此展开写作。

  美食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创造,食材却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。《老广的味道》中不乏唯美壮丽的自然景象,与来自乡野的美食相结合,更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,隐含着“绿美广东”的建设成果。这些美丽景色的背后,离不开团队“上山下海”的努力。为完整记录南昆山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观,摄制组就曾春夏秋冬四度进山,不论酷热严寒,哪怕最后用到的镜头不过寥寥几秒,也从不降低对艺术质量的追求。在凡事讲究“高效”的当下,《老广的味道》团队还在坚持“用慢功夫出细活”地打磨作品,怀着对岭南乡土的深情,践行着对“老广的味道”这一IP“守土有责”的使命。

  2016年,广东卫视《老广的味道》问世,彼时,制作团队抱着朴素的想法:广东是座美食的富矿,不拍太可惜了!从这个简单的想法开始,便开启了一段不断探索千滋百味的精彩旅程。

  最初,《老广的味道》对“老广”的思考是狭义的,对“味道”的诠释与表现也更侧重于食物本身。随着拍摄的进行,“老广”得以从狭隘的地域理念向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层面发展。在地理层面,“老广”泛指广东、广西及海南三省,在文化层面,则涵盖了客家、潮汕、广府三大民系,这三大民系在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徙的过程中,与中原文化、海外文化的交融交织,又或多或少的体现在对食物的创新或坚守上,因此,“味道”的概念也随之进一步拓展。

  与常规美食纪录片极尽所能展现食物的诱惑力不同,《老广的味道》将镜头对准食材的采集者、捕捞者、种植者、养殖者,围绕食物展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,以及人与人、人与社群、人与乡土的关系。2024年,《老广的味道》在第30届学术盛典上获评“系列片类十佳作品”及“最佳音效奖”,颁奖词将其誉为“聚焦一线劳动人民生活的民系纪录片”,不失为对该片的高度概括。

  老广的美食随着老广人民闯荡四海的脚步流传至国内外,《老广的味道》拍摄范围也连年拓大,节目在Youtube等海外平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攀升,不仅成了华人华侨观众寄托乡愁的载体,也探索着以美食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。另一方面,美食与文旅的联系日益密切,《老广的味道》所及之处,亦无不带动当地特色美食销量上涨或吸引游客前去游览打卡。衍生节目《潮州味道》为潮州古城申遗、潮州入选“世界美食之都”添砖加瓦;年前播出的《澳味寻宗》把特色美食和文旅路线图相结合,串联起澳门深厚的历史人文印记与回归祖国后日新月异的发展。

  自2016年第一季播出以来,《老广的味道》有一批每年定期“蹲守”的忠实观众,每期新节目上线必守在屏幕前观看,还常常戏谑地留下弹幕:“能拍到第十季在座的各位都有责任”,看完又留下满屏的“谢谢款待”与“催更”。这是《老广的味道》与观众之间有趣的默契,也是通过一道道美食与鲜活的故事,连接屏幕内外的感情。

  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《老广的味道》并不沉湎于过去的成就。2月24日至3月2日,广东卫视频道、《老广的味道》工作室将联合广州图书馆、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共同策划举办《老广的味道》十周年暨“味道·未来”美食纪录片文化周活动。活动集研讨、沙龙、研学、展映和展览于一体,召唤了来自美食、纪录片和艺术界的领军人物,从餐桌到荧屏,从美食到纪录片,从艺术创作到产业高质量发展,从《老广的味道》出发,看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未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。希望从中发掘节目的潜力,为未来的逐步发展突破寻找新路子,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,为呈现更好的作品,再启新篇!